上周(3月10日至3月14日),全球金融市场出现全球科技股“冷热分化”现象:美元走弱带动纳斯达克科技股下跌,同时恒生科技指数却强势上涨。针对上述罕见情况,国内知名经济学家、邱思甥认为,全球资金可能正在进行一场“无声的挪移”,进入重新配置的周期。
全球金融市场周度解析
美元疲软、科技股震荡与黄金破顶的博弈
过去一周,美元指数震荡下跌0.15%至103.73,创近四个月新低。邱思甥分析,美元疲软主要受美国2月CPI同比2.8%、PPI环比零增长等数据影响,同时核心通胀黏性(如服务价格)虽有所缓和,但美国政府计划对欧盟钢铝加征25%关税的威胁叠加,使消费者信心指数骤降至57.9(预期63.1)。
邱思甥指出,美元指数正呈现“降息预期与滞胀风险交织”的现象。技术面看,美元短期支撑位103.4,若跌破或下探101区间,但中期需警惕贸易摩擦升级带来的反弹动能。同时联邦基金利率期货显示,市场对6月降息的押注已升至67个基点,但美联储因关税政策或推升二次通胀压力,可能延迟至四季度行动。
美股科技股:反弹还是修正?AI叙事分化
纳斯达克指数周初因关税影响暴跌4%,而上周五却在英伟达GTC大会AI芯片预期下反弹2.61%,市场分歧显著。
邱思甥分析,出现该现象的原因是:“一方面科技股约50%收入依赖海外市场,关税风险叠加高利率环境压制估值。另一方面,AI算力竞赛(如欧盟千亿欧元研发计划)和政策补贴带来结构性机会。”
在此环境下,他建议关注财报分化下的选择性布局,如云计算、芯片设备等硬科技赛道,警惕估值与盈利增速脱钩的“伪AI”概念股。
港股科技股:受中国政策红利驱动预期后势强劲
上周,受消费刺激政策(如育儿补贴)及南向资金单日290亿港元净买入驱动,恒生指数逆势上涨2.12%
邱思甥表示,恒生科技指数当前滚动市盈率为25.08倍,处于历史31%分位,显著低于纳斯达克指数(38倍)和A股科创50指数(42倍)。部分科技巨头已披露超预期的资本开支计划(如AI基建投入),推动2025年盈利预期上修。“例如,某大型港股科技公司即将发布的业绩被普遍认为将超预期,可能成为短期催化剂。此外,港股聚焦AI全产业链(半导体、大模型、消费电子),其‘中国AI核心资产’的辨识度吸引内外资共同布局。”
相关数据显示,尽管恒生科技指数近期出现技术性回调(如跌破20日均线),但调整中资金呈现“越跌越买”特征。港股科技50ETF(159750)在下跌期间仍获1300万元净申购,日均成交额维持在2000亿港元以上,显示流动性充裕。
邱思甥分析,港股科技股近期表现强劲,核心驱动力来自政策支持与资金流入的双重逻辑。中国政府对“人工智能+”行动和科技自主可控的加码(如消费电子补贴、半导体税收优惠)为行业注入长期动能。与此同时,南向资金持续涌入,3月10日单日净买入达296亿港元,创历史新高,其中科技股占主导(如腾讯、阿里、中芯国际等)。
“这一趋势显示,市场正对港股科技股进行价值重估,尤其看好其在全球AI竞赛中的稀缺性定位。” 邱思甥认为,市场显示资金偏好已从传统高股息转向AI产业链,信息技术行业超配比例升至10.1%并创三年以来新高。港股科技股正处于“政策红利释放→盈利预期改善→资金持续流入”的正向循环中,中长期价值重估行情或延续。但仍需关注二季度美联储议息会议、关税政策等外部变量影响,投资者宜采取“核心(AI+创新药)+卫星(高股息)”的哑铃策略,在趋势中动态平衡风险与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