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消费的浪潮下,新茶饮行业正迎来资本市场的高光时刻。蜜雪冰城在今年3月初成功上市,市值突破1500亿港元;茶百道和古茗也早已在股市占据一席之地,霸王茶姬、沪上阿姨等品牌正加速冲刺IPO。
市场规模的扩张与促消费的浪潮,让新茶饮赛道成为投资者眼中的香饽饽。然而,行业发展的另一面也逐渐显现,那就是环保的隐忧。
近年来,新茶饮企业在 ESG(环境、社会及公司治理)建设方面有所布局,推出可降解吸管、轻量化包装等举措。但令人遗憾的是,行业的塑料消耗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营收增长,在重复使用领域更是迟迟未能取得突破,一次性塑料杯的广泛使用,已然成为行业难以绕开的“绿色”隐患。
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消费者消耗了超过213.1亿个一次性塑料杯,平均每秒就有676杯奶茶被消费、随后被丢弃。这些塑料制品在完成短暂使命后,或被填埋、或被焚烧,或流入江河湖海,成为地球生态系统难以降解的伤疤。
今年422地球日的全球主题——“我们的力量,我们的地球”——再次强调了集体行动对地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意义。从去年“全球战塑”到今年对实际行动的呼吁,公众环保意识正在觉醒,而作为一次性塑料杯使用大户的新茶饮企业,也到了必须作出改变的时刻。
循环重用杯,或许正是破局的关键。然而,在星巴克已在全球25个市场推行循环杯的背景下,中国市场却仍显沉寂。新茶饮企业能否借鉴国际经验,在塑料污染治理的全链条上迈出实质性的一步?
循环杯模式的国际探索
循环杯,作为可多次使用、清洗和回收的饮品容器,正成为全球对抗一次性塑料污染的重要解决方案。其模式并不复杂:消费者支付押金或加入会员体系,商家或专业清洗机构负责杯子的清洗消毒,杯子归还后消费者获押金返还或积分奖励。这不仅减少了塑料垃圾,也提升了用户黏性,为行业带来环保与商业并行的双赢局面。
摆脱塑缚项目经理丁奕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循环杯模式是重复使用模式的一种,根据废弃物处理的金字塔原则,重复使用的优先级高于回收利用,更高于材料替代。与此同时,循环杯更具备强耐久性、低碳足迹、低耗水、高回收等技术优势。
“循环杯与一次性杯的商业模式不同。”陶朗集团亚洲区公共事务副总裁常新杰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消费者通过押金或会员制度租借循环杯,在使用后归还至门店或回收点,由清洗工厂统一处理后重新投放使用。
丁奕也表示,循环杯单个成本虽然较高,但循环多次后,单次使用成本可以打平一次性杯,甚至更低。而不再需要采购和管理一次性杯库存,也可以帮助企业降低运营成本。
在国外,循环杯的探索早已悄然展开。常新杰介绍,在欧美及东亚一些国家和地区,星巴克、Muuse等品牌已在机场、商圈、便利店、咖啡馆等场景中试点循环杯借还服务。陶朗集团也参与了丹麦当地循环杯项目,通过押金制与自动回收系统,推动循环杯替代一次性杯。自2024年,项目已回收超过1.2万公斤塑料垃圾,循环杯使用次数达75万次,归还率达6%,单个杯子的最高循环使用次数为33次。
而在中国市场,这一模式尚处于早期探索阶段。丁奕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整体来说,目前国内一次性杯依然是饮品外带与外卖的主流选择,循环杯模式尚没有大规模使用。由于市面上还没有成体系的循环杯供应服务,目前的案例主要是少数独立品牌或社区的试点,尚无连锁餐饮或茶饮门店大规模铺开。
作为全球最大的咖啡连锁品牌,星巴克也将循环杯推广视为其可持续战略的核心内容。然而,过去仅仅依靠鼓励自带杯的激励措施,效果并不理想。以英国市场为例,尽管长期提供折扣优惠,但自带杯使用率仍仅为 5%,与星巴克 2008 年设定的 25% 目标相差甚远。
为此,2019年起,星巴克在伦敦的盖特威克机场首次尝试可重用杯项目。从2021年开始,星巴克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试点各种可重用杯借还项目,大部分以“借用循环再用杯”(Borrow A Cup)计划命名,至今已覆盖25个国家和地区。
例如,在美国,消费者可支付 1 美元押金借用循环杯,并在 7 天内归还,归还后还能获得额外积分奖励。在日本,星巴克与 Re&Go 合作,用户可通过 Line 应用程序扫码借还循环杯,实现了数字化管理。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星巴克的循环杯计划在全球多地推进,中国内地市场却依然缺席。当前,星巴克在国内的环保举措仍停留在鼓励自带杯等传统方式,未能试点循环杯借还系统。
数据显示,星巴克在中国内地门店每日产生大量一次性塑料垃圾,若能向国际市场看齐,采用循环杯,将极大缓解塑料污染和垃圾处理压力。然而,循环杯国际经验难以直接复制,在根据中国实际情况进行本土化调整的过程中,星巴克面临着诸多挑战。
本土化的循环杯实践
在中国台湾地区,循环杯政策的推进已更进一步。2023 年,中国台湾环保部门出台措施,要求肯德基、7-Eleven、星巴克等连锁餐饮企业中,至少 5% 的门店提供循环杯租借服务。消费者无论自带杯或使用商家提供的循环杯,均可享受至少新台币 5 元的折扣。
中国香港地区也在探索不同的循环杯模式。星巴克与可重用容器供应商 Muuse 合作推出“循环再用杯”计划,顾客下单时可选择循环杯,扫描杯上的二维码注册借用,无需押金,归还时仅需将清空的杯子放入指定收集箱。商家在 48 小时内确认归还,若超过 30 天未归还,则收取 20 港币罚金。该模式降低了借还门槛,减少了消费者的心理负担。
然而,循环杯的推广并非一帆风顺。首先,成本仍是最大的障碍。不锈钢循环杯的采购成本远高于陶瓷或塑料杯,尽管会员费可部分抵消,但高额投入仍会降低消费者的尝试意愿。同时,随着会员规模扩大,门店在存储与管理上的压力也不断增加。
更严峻的挑战来自消费者习惯的改变。相较于固定场所饮用的咖啡,奶茶更偏向“即取即走”,这使循环杯的归还便利性、未饮用完的小料处理问题成为新的阻碍。对消费者而言,卫生担忧和归还不便仍是主要掣肘。
政策缺位亦制约着循环杯的普及。与欧盟多国已对一次性包装征税、强制商家提供可重复使用包装选择不同,中国内地尚未出台针对循环杯的激励政策。
陶朗集团亚洲区公共事务副总裁常新杰表示:“消费者对循环杯的卫生存在顾虑,需要政府背书,就像国内餐厅普遍使用循环餐具一样,让消费者消除担忧。”
面临如此多的挑战,循环杯的未来又在何方?
循环杯的未来:从争议到共识
现制茶饮行业,循环杯的推广不仅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体现,更是行业绿色转型的必然趋势。
在政策层面,政府的引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除了提供试点基金,对参与循环杯项目的企业给予财政支持外,还可借鉴欧盟模式,对一次性包装征收附加税,并强制要求商家提供可重复使用的包装选择。Muuse CEO Jonathan Tostevin 预测,在未来 5 至 10 年内,全球多个国家将陆续出台法规,限制一次性塑料包装,尤其是在外卖和堂食领域。
当然,真正影响循环杯推广速度的,仍是消费者的习惯转变。根据摆脱塑缚发布的《2024 中国消费者对于重复使用态度的调查报告》,66%的受访者能够识别循环杯模式,并认为其“更环保”“更经济”。超过74%的消费者接受押金制,66%愿意支付绿色溢价,这为循环杯的市场推广提供了积极信号。
但挑战依然存在。72% 的消费者仍对卫生问题存有疑虑。为打消顾虑,企业需加强科普宣传,优化产品设计,并提升清洗消毒流程的透明度。例如,陶朗集团强调,循环杯的推广必须依赖数据透明化和严格的消毒标准。新茶饮企业可以向消费者公开清洁流程,并设置合理的押金制度,以提升用户信任度,同时鼓励可持续消费习惯的养成。
未来,循环杯的普及需要政府、企业与消费者的合力推进。政府应通过立法提高一次性杯子的使用成本、降低循环杯的推广门槛,企业则需在产品设计和运营模式上不断创新,提高循环杯的便利性、设计感和经济可行性,而消费者则需要调整消费习惯,将环保理念真正融入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