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9日,由泛乐莱联合北京仁人公益基金会共同举办的第二届ADHD关爱周活动在深圳圆满落幕。
本次活动以“探索ADHD的多元世界与未来可能”为主题,邀请了医学专家、公益组织代表、ADHD家庭及社会公众参与。通过真实故事分享、家长对话沙龙、圆桌派及沉浸式互动活动,致力于构建社会对ADHDer的认知桥梁,希望以多元视角展现其独特天赋与发展可能,让每个特别的生命都能在理解中绽放光芒。
活动开幕式上,仁人公益基金会副理事长、深圳泛乐总经理包丹华致欢迎辞,讲到:“教育体系还在用同一把尺子丈量所有大脑,焦虑就如同迷雾笼罩着千万ADHD家庭。但也有很多人,选择用另一种方式书写人生剧本。”并带领我们一起开启ADHD的多元世界。
多元分享:探索ADHD的新模式
随后的议程中,三甲医院的医师分享了《ADHD整合治疗的案例》,从医学角度深度解析ADHD的病因、脑肠轴功能调控以及家庭系统的交互作用,提出:儿童是家庭系统中的一员,家庭对儿童神经发育障碍、情绪障碍等问题的发生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专业的心身同治、整合系统的方案,才能保护好孩子探索世界的触角。
多元解码:从“土壤”开始,ADHD家庭生态重塑计划
在“ADHD家长会”环节,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心理科主治医师赵滢作为“班主任”,带领A娃家长代表:大A(@大A牵小A)、黄奕(@阿黄)、孟岩(@全能老爸)以及许姗(@多动症儿子懒人妈)一起用五个问题解开家庭生态密码。
『家长改变1%,孩子成长99%』不只是一句口号:当父母把目光从『纠正孩子』转向『关怀自己』,情绪稳定便成了家庭生态的氧气。这场家长会我们将镜头翻转,不是改良种子,而是改良土壤,完成从孩子自己委屈的“孤军奋战”到与孩子一同“共生共长”的蜕变。
其中,赵滢(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与家长代表孟岩(@全能老爸)也为现场家长对药物、自身情绪疏导等做出经验分享与参考建议,舒缓A娃家长们的焦虑,让家长们对如何帮助A娃有了更明确的方向。
多元讨论:成人ADHD的跨越时空对话
下午的“ADHD圆桌派”环节,由吴国涛(@ADHD互助联盟 西南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止动研发中心负责人)带领我们一起倾听不同领域的四位成人ADHD交出的多彩答案。他们有的是教师、电商从业者,还有的是自由职业者和AI创业者,在这里一起见证他们的成长蜕变和丰富人生。希望四位成人ADHD分享的迷茫、成长与感触能传递给焦虑无助的ADHDer们温暖与力量。
多元辩论:一场思维的碰撞
最后是趣味辩论赛环节,辩题:『ADHD是不是一种疾病?』。当医学诊断标准撞上神经多样性会有哪些精彩讨论?本次的正方代表:张涛(深圳市盐田区人民医院 精神科 副主任医师)和刘小羊(@刘小羊说多动症ADHD),反方代表:李苏义(广州市脑科医院 儿少精神科 副主任医师)和大A(@大A牵小A)一同撕开认知的茧房,进行温暖的探讨,让每一个ADHDer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命悟法。
互动体验:撕掉标签,传递生命光芒
除以上议程外,活动现场设置了“撕掉标签”、“原创画义卖”、“拍照打卡”等互动环节。参与者通过撕下ADHD的刻板标签(如“无法专注”、”没分寸“、”懒惰“等)助力他们打破自我否定的枷锁,跳出“缺陷叙事”,让ADHDer重新发现自己的独特优势。参与撕标签行动可获赠由公益抗抑郁组织——郁金香陪伴深圳站的孩子们纯手工制作的“向阳花”。这一设计旨在传递“每个ADHD个体都拥有独特天赋与不可复制的生命光芒”的理念,引发公众情感共鸣。
24幅色彩奔涌的绘画、1个手工作品,点亮了整个空间。现场观众驻足凝视,许多人在画前发出惊叹。现场80%的作品出自ADHD儿童之手,还有少部分抑郁症孩子的创作——他们用天马行空的笔触描绘出大脑中多彩的宇宙,他们在绘画中找到热爱。义卖所得款项全额直接交付创作者本人,不经过任何中间机构。这不仅是一份物质支持,更是一份真挚的认可!每一份欣赏都将延续孩子对绘画的热情,每一份支持都在述说着:“生命的价值从不取决于是否符合标准答案,而在于能否被温柔地看见。”
本届活动不仅搭建了学习与实践的交流平台,更通过沉浸式互动深化公众对ADHD的认知,撕去污名化标签,守护ADHD的多元世界。主办方表示,未来将持续联合医疗、教育及公益力量,推动建立更完善的ADHD支持网络,让“向阳花”般的生命之光温暖每一处角落。
明年四月再见!
主办方:深圳泛乐 | 北京仁人公益基金会
协办单位:泛谷药业 | 南山智园党群服务中心
止动计划 | 深圳郁金香陪伴 | 刘小羊A爸妈成长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