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动脉瘤患者发病率增长,动脉瘤手术需求量增加。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动脉瘤的形态、大小、位置以及与周围血管和组织的关系复杂多样。一些小型或位置隐蔽的动脉瘤可能在影像学检查中难以被准确发现,诊断难度大;风险评估高、术前规划复杂;手术操作过程中,手术视野暴露困难、血管操作精细度要求高、术中出血风险大、手术时间长等特点,对临床医生的要求极高。需要医生具备高超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才能精准地进行手术操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可喜的是,2025年,AI之风吹向医疗多领域。
4月上旬,上海举办的中国国际医疗器械博览会(CMEF)上,多家器械企业携AI创新成果亮相,临床医生们也在时刻关注新技术、AI带来的诊疗手段变革,找寻解决临床痛点的AI创新产物。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主任许友松也来到现场寻找AI在神经介入手术领域的实践与应用。在接受媒体访谈中,许友松表示:“在手术方面,尤其是动脉瘤手术,人工智能为我提供了血管走行、动脉瘤位置、大小和方位等精准数据,极大地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然而科技仍是以人为本,并非取代医生。”
许友松推测,未来,AI不仅会改变以往青年医生仅靠查看影像资料、手动测量动脉瘤大小及血管曲径的传统方式,还会结合术中判断,为临床手术提供更精准的指导,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与此同时,科技与材料学的发展也促进了颅内支架的升级换代。从常规的动脉瘤支架到密网支架,未来有望出现生物支架、可降解支架,甚至能够修复血管内壁细胞的新型支架。
以下为访谈实录(整理版):
Q:您之前每年完成很多例动脉瘤栓塞手术,AI技术在哪些方面能够帮助到您吗?您从完全依赖经验到使用AI辅助,最大的认知转变是什么?结合临床实践中,在医生在对手术方案的设计以及在手术的操作中面临了哪些挑战和痛点?
许友松:作为一名拥有20多年临床经验的外科医生,我见证了从传统经验医学到人工智能辅助医疗的转变。在诊断过程中,人工智能为我提供了精准的判断依据、标准化的诊断流程和更准确的诊断结果,但我也深知仅依靠人工智能是不够的。我的临床经验在诊断中依然发挥着关键作用,只有将人工智能与我的经验相结合,才能实现精准诊断。
在手术方面,尤其是动脉瘤手术,人工智能为我提供了血管走行、动脉瘤位置、大小和方位等精准数据,极大地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然而,手术的成功不仅依赖于这些数据,还需要我的经验和判断。因此,我始终坚持将人工智能与临床经验相结合,以确保手术的精准实施。
我坚信,科技以人为本,人工智能在医学中的应用应当是辅助而非替代医生。就像自动驾驶技术一样,它需要与人类驾驶员结合,才能发挥最佳效果。医学科技的发展,无论多么先进,都离不开医生的专业判断和人文关怀。患者对健康的重视远胜于对技术的依赖,他们需要的不仅是精准的手术,更是医生的关怀和保障。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继续探索人工智能与临床经验的最佳结合方式,不断提升医疗水平,为患者提供更优质、更安全、更可靠的医疗服务。
Q:同您讲述的一样,人工智能和咱们医生之间是相互协作互帮互助的关系,在这趟的合作之旅中,您感觉AI对您以往的手术工作带来最大的帮助是什么?目前咱们临床的医生对这种AI助传统医疗的接受度怎么样?
许友松:目前像年轻一代的医生,他们对AI技术的学习会相对快一些,而且从更多信息量的汇总对年轻医生从疾病诊断、整个疾病的治疗流程来讲有很大帮助。
我觉得另一个就是软件开发,目前的二维(2D)版本已经为临床诊断提供了一定帮助。然而,如果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开发出三维(3D)版本,将能够更精准地呈现动脉瘤的形态、位置和周围血管结构,从而为临床医生提供更直观、更精准的指导。这种三维可视化技术不仅能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评估动脉瘤的风险,还能优化治疗方案,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治疗的安全性和成功率。这种技术进步让我深刻感受到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带来的巨大变革和价值。
Q:近两年咱们国家的顶层设计以及各项政策都提到要促进医疗的发展,首先是要保障基层医疗对于优质资源的一个扩容下沉,在这方面您觉得AI医疗具体能够帮助到三甲医院与基层医院之间缩短哪些差距?
许友松:目前,国家大力提倡三甲医院资源下沉至县级医院,以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的拓展与均衡分布。在脑血管疾病领域,尤其是区级医院、县级医院已广泛普及并积极开展人工智能(AI)技术的应用。下级医院通过开发和应用相关软件,结合AI技术,对术前诊断提供了有力支持。在上级医院的指导下,他们能够更精准地进行术前诊断评估和判断,从而避免走弯路。借助大数据和科学评估,这些技术的应用使诊断过程更加安全可靠,为患者提供了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Q:您推测下,目前脑血管疾病中有哪些未解难题,是未来能够通过与AI医疗的合作价值实现破局的?
许友松:近年来,医学发展迅猛,生物科学与材料学的进步尤其为颅内血管疾病治疗带来了显著推动。在颅内动脉瘤治疗领域,相关技术的革新令人瞩目。例如,目前一些公司开发的软件能够实现动脉瘤的智能化塑形,通过三维打印技术,依据软件生成的模型,可精准制作与人体血管解剖结构高度吻合的导管。这不仅改变了以往青年医生仅靠查看影像资料、手动测量动脉瘤大小及血管曲径的传统方式,还结合术中判断,为临床手术提供了更精准的指导,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与此同时,科技与材料学的发展也促进了颅内支架的升级换代。从常规的动脉瘤支架到密网支架,未来有望出现生物支架、可降解支架,甚至能够修复血管内壁细胞的新型支架。这些创新技术的发展,预示着颅内血管疾病治疗将迈向更加精准、安全和有效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