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个定胜糕软糯得来,像煞我小时候的味道!”2025年10月16日下午,杭州市上城区中山中路“银发街区”人声鼎沸,浙江省“敬老月”活动暨“浙条街那些年”银发街区启动仪式在此启幕。老人们在古色古香的街巷中品宋韵茶艺、赏银发时装秀,欢声笑语里,街角的农行浙江省分行金融服务点也成了热闹的“便民小站”。
作为全国首个以“银发时尚”为核心的综合性街区,这条全长2公里的南宋御街遗存,正用“衣食住学游购娱养”全链条服务,探索银发经济与城市更新融合的新路径,而金融服务的暖意,也悄悄融入了老街的烟火气里。
一街一景,织就老年生活的 “幸福网”
“这里比养老院还热闹!”72岁的王奶奶住在附近,每天都会来街区转转。她身后,塘栖土菜馆老板正往门前水桶倒开水,热气裹着金银花香飘远;小方桌上,“免费茶水,便民服务”的红横幅格外显眼。“我家孩子总说‘网红打卡’,现在这就是我们老年人的‘宝藏打卡点’!”王奶奶笑着当起导游,还特意指了指巷口的“黎洪秘制牛羊馆”——江西籍张老板开店时见老人常在此候车,不仅自费加了“银发候车专座”和软垫,还加入了老年助餐体系,给老人就餐打折。
沿街的老字号也藏着“孝心巧思”:豫丰祥百货、江南春糕点等店铺,正研发老年人礼品定制和专业咨询服务,让年轻人来这儿就能给长辈挑到合心意的礼物。逛累了的老人,常会拐到街角的农行金融服务点歇脚,这里的场景格外暖心:农行浙江杭州中山支行的工作人员拿着图文手册,用大白话讲解 6 大养老诈骗案例,从 “虚假养老项目” 到 “冒牌保健品推销”,一个个真实例子听得老人们频频点头;旁边的智能服务机器人更成了 “暖心助手”,不管是问 “个人养老金怎么缴”,还是 “社保卡咋查余额”,都能用通俗的语言答疑,偶尔蹦出两句杭州方言,逗得老人们笑个不停。
从“老有所养”到“老有所乐”:一场双向奔赴的温暖实验
中山中路能成为银发经济标杆,藏着多重“基因”:作为杭州保存最完整的南宋御街遗存,这里串联西湖大道、南宋御街等核心地标,200余家商铺涵盖中老年服饰、医药、餐饮等业态,豫丰祥、江南春等老字号更是老杭州的“心头好”。
更难得的是,街区懂老人的“精神需求”:“银发市集”上,手艺人展销竹编、丝绸;“怀旧电影夜”放映《庐山恋》等老片;节庆时化身“非遗工坊”,教老人做定胜糕、香囊。中学生教老人用直播设备,老人传授非遗技艺的“代际互动”,更让老街充满活力。
街区附近的农行网点,轮椅、老花镜、低位柜台随时可用,王奶奶就常说:“坐这儿办业务,比家里还自在。”原来,农行浙江省分行辖内网点都备着轮椅、助听器、放大镜和老花镜,还专设了无障碍等候区、“低位” 服务柜台 —— 坐轮椅的老人不用起身,就能轻松办理业务;爱心陪护专席的工作人员,会陪着独自来办业务的老人填单、操作,耐心得很。截至目前,该行全辖 100% 网点都能提供这样贴心的适老化金融服务,把便利送到了老人心坎上。
就像农行的适老化服务不只是“加设备”,而是“暖人心”一样,这条银发街区的价值,远不止商业创新——它证明老龄化社会不是负担,而是新文明的孵化器。当70多岁的阿姨用直播展示丝巾穿搭,当百年老店推出“银发婚照”定制,当老人能在金融服务点轻松办事、自在聊天时,我们看到的,是衰老变成了另一种形式的绽放,是“老有乐子”的幸福模样。(唐旭峰 胡杰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