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疗发展,一直以来人才是一大难题。
AI辅助诊疗下基层,一定程度解决基层医疗人才问题,与此同时,缩短年轻医生学习曲线,AI也扮演重要角色。
4月上旬,上海举办的中国国际医疗器械博览会(CMEF)上,临沂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于建军结合AI在医疗领域的实践,向媒体表示,人工智能对临床工作起到了助力作用,尤其在市级医院的应用中,它能够显著提高诊断的准确性,降低误诊率,并在治疗方面提供辅助支持。此外,人工智能还能够帮助年轻医生缩短学习曲线。
以下为访谈实录(整理版):
Q:您作为咱们临沂地区学科带头人,请您结合一下您的临床经验,谈一谈AI技术如何帮助市级医院突破高难度手术资源限制,您认为AI会加剧大三甲垄断,还是促进医疗公平?
于建军:实际上,传统医疗与人工智能并不冲突,因为人工智能的数据基础来源于传统医疗。人工智能对临床工作起到了助力作用,尤其在市级医院的应用中,它能够显著提高诊断的准确性,降低误诊率,并在治疗方面提供辅助支持。此外,人工智能还能够帮助年轻医生缩短学习曲线。例如,神经外科医生的成长通常需要10年时间,而借助人工智能技术,这一时间可以缩短至5年,使他们更快地成为优秀的专业医生。
这种助力不仅体现在市级医院通过人工智能平台提升诊断和治疗能力,还包括借助互联网会诊和手术指导等方式,促进医院整体发展。这种结合有助于优质医疗资源的扩容和下沉,提升市级医院的服务水平和质量。
在神经外科领域,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也改变了医生的能力评价体系。年轻医生需要适应这种变化,通过结合人工智能软件和辅助检查,更快地积累知识和经验。例如,临沂市人民医院在过去10年中结合人工智能技术,显著提升了年轻医生在术前诊断方面的能力。他们不仅通过自身对疾病的认知,还借助人工智能辅助工具,快速积累了原本需要10年才能具备的知识储备,诊断准确率明显提高。同时,他们能够更准确地评估哪些动脉瘤、血管畸形和缺血性疾病需要治疗。
此外,人工智能技术还加速了年轻医生的成长,特别是在微导管塑形等复杂操作中。原本需要5到8年才能熟练掌握的技能,借助人工智能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这对年轻医生的成长至关重要,也直接提升了医院整体的医疗技术水平。因此,人工智能的合理应用不仅为年轻医生带来了巨大好处,也为科室和团队带来了积极影响,最终使患者受益。
Q:刚才聊到这一话题,看到您会心一笑,您肯定是有感而发,就像咱们今天在强联智创展台看到的新品一样,塑形机器人,对手术方案的设计都提供了人工智能的解决新模式,结合您平时临床的工作案例,以及您作为学科带头人,带领年轻医生团队协作,您有没有比较好的接受AI医疗辅助传统医疗诊疗的优秀案例和故事能够跟我们分享一下?
于建军:实际上,我最初对人工智能持有一种排斥态度,因为我凭借自己的经验,完全有信心处理复杂的动脉瘤治疗。然而,遇到一个角度非常刁钻的动脉瘤时,我的态度发生了改变。按照我最初的经验,我认为塑形肯定没有问题,但多次操作后发现总是无法到位。这时,一位年轻医生建议尝试使用人工智能。实际上,我们医院当时已经引进了人工智能塑形设备,并且在全球范围内率先开展了相关应用,这正好是在疫情期间。我决定尝试一下,结果发现人工智能的塑形方案非常精准,一把就到位了。这是因为血管是立体三维的,而医生的认知有时会有死角,但人工智能能够通过信息收集和汇总,提供比医生更全面的解决方案。
从那以后,我开始努力推动人工智能在我们医院的应用。虽然初期难度很大,需要领导的认可和医院的支持,但我们已经在逐步推进。我们与宣武医院、华山医院等共同努力,打造人工智能在脑血管病治疗领域的应用。在这方面,强联智创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无论是在出血性疾病还是缺血性疾病的治疗上,都处于领先地位,这得益于他们拥有一支非常专业的团队。
Q:就像您刚才故事中提到的患者,他们作为AI医疗的受益者,他们对于AI医疗的接受度怎么样?
于建军:在与患者沟通时,当他们得知传统治疗方案需要结合人工智能(AI)技术时,沟通策略确实需要发生转变。患者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积极认可并接受新技术的患者,他们在就医前会收集大量资料,甚至比一些年轻医生掌握的信息还多,这类患者对AI技术持开放态度;另一类患者则对AI技术持怀疑态度,他们对诊断的准确性存疑,带着疑问前来就医。
因此,AI技术的应用不仅为医生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医生需要正确掌握医疗基础知识,同时还要熟悉AI平台,辨别信息的真伪,并为患者提供准确的指导。如果医生的知识储备不足,甚至不如患者家属,患者就不会信任医生。这要求医生在AI助力医疗的时代,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提升技术水平,丰富知识储备,增强与患者的沟通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赢得患者的信任,确保医疗工作的顺利进行。
Q:咱们CMEF作为能够提供交流的平台,也同时对于我们每一位参会的来宾提供了开拓眼界的机会,您谈一下您的参会感受以及这次来参会的期待?
于建军:实际上,这是我第一次参加此类会议,但这次经历让我感触颇深。我希望能通过这次展览会,深入了解更多的治疗理念。我发现了许多新事物,例如一次性内镜、显微镜、机器人等先进设备。这些设备是否能够为临床工作带来最大便利,使患者受益最大化,是值得我们关注的。医生在手术中离不开这些产品和材料,但更重要的是评估。我们需要通过人工智能等智能化手段,判断哪些动脉瘤需要治疗,哪些不需要,从而在病种、疾病和治疗方法的选择上,真正实现让患者受益。
同时,我们也要关注信息化的安全性和保密性,确保患者信息得到妥善保护。此外,医工结合也至关重要。医生应与厂家和企业合作,促进知识转化,将医生的思路应用于材料改进。例如,建立模型不仅是为了直观呈现效果,更是为了提升大家对疾病的认知。
我希望通过这次会议,将新的设备和材料带回科室,推动科室发展。这不仅能提升年轻医生的思想认知和技术水平,还能让他们对材料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提升团队整体的技术力量,更好地服务患者。医生的最终目标是治病防病,我始终认为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重于治疗。通过人工智能和临床经验,提前发现并治疗动脉瘤,避免其破裂出血,这才是真正的治疗。一旦动脉瘤破裂,许多患者可能失去治疗机会。
我希望在我们老区,虽然地处偏远,但治疗理念能不断提升。这种理念的改变在于预防重于治疗,提前发现并治疗疾病。这次博览会让我震惊,众多医疗企业的参与,体现了中国医疗事业近30年的快速发展。作为一名拥有30年神经外科工作经验和20多年神经介入从业经验的医生,我深刻感受到疾病治疗需要理念的改变。这种改变源于医生的认知,只有不断提升认知,持续学习并带领团队进步,我们的技术水平才能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