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大遗址类文化遗产通过考古发掘重现于世。真正让这些文化遗产“活”起来,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难题。由此应运而生的考古遗址公园,在不影响遗址保护、考古研究的基础上,向大众敞开大门,让人们能够“亲临”现场、游中有学。
8月19日至8月20日,安吉古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特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专家团探究考古成果,用科学的方法揭开王陵级大墓——八亩墩的神秘面纱。安吉古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之研学版块——考古博物大学堂,此次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专家团联动,面向中小学生推出考古研学新课程《手铲释天书》,寓教于学,让孩子们在生动有趣的课程中领略考古世界的魅力。
本次研学之旅,以一场别开生面的“手铲入夯土”仪式启幕。安吉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副局长潘黎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助理教授、北京大学公众考古与艺术中心主任王思渝、安吉古城遗址博物馆馆长柯安顺、浙江绿郡龙山源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黄模敏、浙江绿郡龙山源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鲍志刚等领导与嘉宾出席。现场,安古古城方还向北大专家团颁发了“考古博物大学堂·课程星推官”证书。
参加此次“考古博物研学旅行”的“小小考古学家”,持续两天都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体验“考古调查”、“考古发掘”、“遗址解读”、“器物研究”。通过学习使用考古手铲、手刷等各种考古勘探、发掘、绘图工具,零距离感受考古工作的独特魅力,沉浸式体验考古学家的专业工作日常,体会考古工作的奥妙。
其中,古城遗址博物馆溯源,让每一位“学生”重新发现、认识安吉古城的历史,了解考古学探索、研究古代社会的途经和方法;而“读懂八亩墩”之读墓、读物环节,让孩子们在实地勘察八亩墩后,还原八亩墩的“诞生”之路。复原八亩墩主墓的墓道、墓室,多角度全方位观察。不仅可以学习了解考古地层学,观察、辨认夯土剖面,亲手体验夯土制作;还能学习泥条盘筑法的历史和工艺,发挥想象力自由盘筑,复原古越器物,体验古法制陶和创意表达的乐趣。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助理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北京)研究员、北京大学公众考古与艺术中心主任王思渝教授在采访中表示:这次“手铲释天书”主题研学活动是一场实验,与普通的考古研学活动最大不同之处在于,通过两天的课程设计安排,将考古过程中的科学思维和综合人文素养传递到小朋友们的生活当中。不仅是一次课程体验,更是一种精神的传达。
二、 安吉古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介绍
安吉古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位于浙江省安吉县,为秦三十六郡——鄣郡的郡治所在地,是2023年国家文物局正式授牌的“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与浪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慈溪上林湖越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龙泉大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一同成为浙江省仅有的4座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之一。
安吉古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同时也是我国首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引入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在全国首创“政府主导+社会投资+专家坐堂”的模式,实现了文物保护、管理、利用一体化发展,形成了涵盖考古、研学、旅游的文旅产业板块。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考古遗迹和历史文物是历史的见证,必须保护好、利用好。安吉古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保护、利用实践,为我国文物保护和利用提供了可借鉴的县域范例。
目前已运营和开放“安吉古城考古保护中心、安古古城遗址博物馆、龙山驿·酒店、甘食园·田桑汉灶、溯知园·研学营地、九亩松风·露营地、 问古山房·民宿”等。安吉古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一座集历史文物展览保护、考古研学教育、田园山水游乐、户外运动团建等诸多旅游功能于一体的文化+旅游型景区。
王陵级大墓——八亩墩介绍
八亩墩位于龙山越国贵族墓群中心位置,独据山丘、居高临下,封土高大、气势非凡,是龙山越国贵族墓群中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一座贵族墓园。八亩墩总面积约35000平方米,由主墓、外围陪葬墓和隍壕三部分组成。主墓面积约3500平方米,立于墓园中心的山巅,四周围绕有两圈31座小型陪葬墓,最外围隍壕将主墓与陪葬墓包围其中。
2016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遗址公园内的越国王陵级大墓——八亩墩开始进行考古发掘,至2019年考古发掘正式结束,八亩墩共发掘主墓在内的越国贵族墓葬31座,出土绿松石等各类器物1000余件。2019年10月,国家文物局在安吉召开高规格专家论证会。明确了年代、族属和等级,确定大墓是春秋晚期越国王(后)陵(距今2500年)。
八亩墩出土的原始瓷器反映了越国原始瓷的最高水平,其发掘是继绍兴印山越王陵后,越文化考古的另一项重大新成果,对弥补文献记载较少的东周越国早期历史,研究越国的历史文化和疆域变迁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考古博物大学堂—研学介绍
迄今为止,安吉古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之“考古博物大学堂”已研发和推出了“考古博物、新劳动教育、自然探索以及红色传承”四大系列课程。未来,安吉古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还将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专家团进行更多联动合作,推陈出新相关考古研学课程,带领更多的孩子及成人走进考古,走近文化遗产,引导更多人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的行动中去。